6月23日上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财政学家、我校经济学院资深教授邓子基从教6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会展中心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
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亚衍,市政协主席、教育工委书记陈修茂,市委原书记、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洪永世,财政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张通,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方上浦、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我校党委书记朱之文、校长朱崇实、校党委原书记王豪杰、原校长林祖赓,其他省、市领导、来宾,国内知名兄弟高校的专家、学者,我校其他校领导、各有关部处领导,向邓子基奖教奖学基金捐资的企业家代表和我校经济学院师生代表等出席了大会。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兴国主持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全国政协常委、财政部原部长刘仲藜,全国社保基金会理事长、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等100多个单位和个人向大会发来了题词、贺信和贺电,福建省常务副省长张昌平、副省长叶双瑜、省政协副主席苍震华、厦门市市长刘赐贵、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袁启彤等50多个单位和个人赠送了花篮。张昌平、叶双瑜还专门致电邓子基教授表示祝贺。
经济学院院长张馨在讲话中代表学院向邓子基教授表示祝贺,他简要介绍了邓子基教授为创建我校财政金融系、经济学院所做的努力以及在经济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做的贡献。
朱崇实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邓子基教授表示了最热烈和最诚挚的祝贺。他高度评价了邓子基教授在教学、科研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他说,我们要借今天的庆祝活动,认真向邓老学习,学习他一生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学习他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学习他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全方位关心学生的成长。
朱校长说,作为我国财政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邓子基教授有自己的理论主线,但是他不拘泥于此,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在厦门大学,能够把课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沉浸其中忘了下课的教授屈指可数,邓子基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仅在学习上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还在生活等多方面指导、帮助学生的成长,用“爱生如子”来形容恰如其分。
在致辞的最后,朱校长由衷地祝愿邓子基教授健康长寿,“再活85年、再工作60年。”
受福建省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陈桦的委托,陈修茂宣读了陈桦的贺信,并代表何立峰在致辞中说,我们要学习邓子基教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奋发拼搏、胸怀豁达、诲人不倦的精神,相信厦大能在邓老的精神影响下,为厦门市“海西”建设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宾代表杨志坚、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白景明、武汉大学副校长吴俊培、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学生代表董大胜分别上台致辞,向邓子基教授表示祝贺和感谢。师生代表向邓子基教授及夫人王若畏献花。
邓子基教授在答谢辞中向光临大会的各方领导、来宾、朋友,向筹备此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表示了衷心感谢。他表示,各位领导和专家对自己的评价,实属过誉、过奖,这些评价和褒奖让自己十分感动,也十分惭愧,对自己是鼓励、是鞭策。
邓子基教授简要回忆了自己师从王亚南教授和从教的人生经历。他深情地说,我不是大师,我是一名老师;我不是泰斗,我是一个老兵,一个能战斗的老兵。我在旧社会生活了26年,在新社会已经生活了59年,我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成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为社会尽自己一份力量,要真心感谢党的培养和政府的培育。虽然我精力有限,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认真秉承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勤奋工作,为学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余热。
我校财政系主任陈工教授介绍了邓子基奖教奖学基金设立、颁奖及补充情况,并宣布2007年邓子基奖教奖学金获得者名单,邓子基教授亲自为获奖者颁奖。
在下午的2场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国强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杨灿明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教授,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李保民博士,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副所长靳东升研究员、湖北经济学院院长许建国教授,闽江学院院长,我校经济学院杨斌教授分别做了学术报告,我校经济学院院长张馨主持了研讨会。
邓子基教授是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我校财政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全国重点财政学科学术带头人,财政学主流学派“国家分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填补了国内财政学科的若干“空白”。许多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为国家、省、市以及财税部门采纳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60年的教育生涯中,邓子基教授潜心研究、著书立说,积极践行自己“教书育人,出人才出成果”的教育理念,至今已发表、出版各类论文、期刊、书籍达2000余万字,招收了23届博士研究生,达100余人,现已毕业了21届。此外,他所培养和任课的其他各类各层次的学生,更是难以计数。这些学生遍布海内外,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