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厦门大学经济与管理教学实验中心!

信息中心

信息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正文

聚焦东山会议:校长朱崇实做题为“研究型大学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报告

时间:2006-08-17   来源:学校网站    阅读:

聚焦东山会议:校长朱崇实做题为“研究型大学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报告


[ 2006年9月7日 ]

9月3日上午,2006年度“东山会议”开幕,校长朱崇实做题为“研究型大学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报告。

朱校长围绕这次“东山会议”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主题,从创新型人才的涵义及特征、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模式、厦门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对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思考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朱校长列举了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的毕业生素质标准。这些学校的本科生标准都体现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解,蕴含着创新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人格、智能和身心。由此,创新素质是一个人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综合素质,尤其是一个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品质的综合体现。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朱校长说,综观世界各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有着相似的特点: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以生为本,坚持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在独特而优秀的创新文化氛围下进行。

朱校长接着总结了我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所具有85年历史的大学,厦门大学从创办的那一天起就在探索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厦门大学以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不断进行探索。

一、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抗战8年,厦门大学迁往闽西长汀办学8年,这8年也是厦门大学出人才最集中的时期之一,共有毕业生约3000人,其中产生了15位两院院士、8位知名大学校长,上百位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因此可以说,这与学校注重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息息相关的。

我校近几年的做法是: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双学位(主辅修制)教育及转专业制度;重新启动“三学期制”。

三、坚持以创新为目标的教学过程观,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基本做法是:公共基础课实行分级分类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学习释放空间;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知识面;打造精品课程,强化学生基础(核心)知识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四、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五、为学生优秀品德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一支优秀的学生辅导员队伍;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每年的校庆 就很好地弘扬了厦大精神和文化;支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社团组织;支持、帮助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与环境。

最后,校长谈了对我校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打算。

第一、抓好招生工作。把有创新潜能的优秀人才选进学校;加强宣传(特别是院系),加强与一流中学的联系;在现有的选才标准之外探索更加全面、科学、客观的选才标准与方法;坚持生源的多样化,与兄弟院校协作和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把我校省内外学生的比例由目前的4:6缩小到3:7,再缩小到1:3。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生源构成中,重点大学的生源要扩大。

第二、抓好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自由发展。大类招生——2年后根据兴趣与学习潜力分专业,如何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加强研究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建设。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重视课堂外的学习效果,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领导才干、社会活动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加强体育工作。健康体魄、健康心理使人更加自信、宽容,能够承受更加艰巨的工作或任务。推行学院制、导师制(辅导员+业务教师),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中去。加强宿舍的建设与管理,要尊重他人、尊重集体规则。专业实验室等向本科生开放。建设好的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全开放的理工科“自习车间”,强化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与国际经验,争取近期5-10%的学生在学期间能有一次国外学习的经历,扩大留学生比重,与不同国家文化进行交流,但不要急于求成。

第三、终身学习母校是最好的选择。建立强大的图书、资料与信息网络系统,让同学们从入学的第一周起就喜欢,并以这个系统为校友提供终身的服务。大力弘扬校友文化,让同学成为终身的朋友,终身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校友以母校为纽带,可以不断地汲取母校的“营养”。大学也从中得到好处(批评、建议、支持、捐赠等)。

校长最后号召全校干部、教师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努力开创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卢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