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个头长高了,胳膊也粗了” “十五”211工程使其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 本报讯 (记者 佘峥 通讯员 王瑛慧)撇开各种指标,用感性的眼光看,“十五”211工程给厦大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这所学校“个头长高了,胳膊也粗了”,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这期的211工程建设中,国家、省市和校方共投了1.7亿元,那么,这1.7亿元都产出了什么?今天,我们选取一些亮点,浮光掠影地看看“211工程”给厦大带来的一些变化。 学科:完成“设点布阵”,工科实现突破 在“211工程”二期建设的五年里,厦大在学科建设上发生的变化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如,国家重点学科从2000年的7个,增加到2005年的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数从2000年的2个,到2005年的14个。 不过,最突出的亮点还是工科全面进入收获期。厦大曾经是一所工科强校,但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院校调整中,厦大的工科并入其他高校,自此,工科一直是厦大的“软肋”。而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复办工科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厦大通过重点发展材料科学、精密仪器、电子、通讯等,完成了工科的“设点布阵”,不仅如此,这些工科学科的分布紧跟国家、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成为培养高层次的工科人才的一个平台。 平台:增加了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过去五年,厦大增加了两个国家级的科研平台,即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为是为我国传染病疫情快速反应体系组建的快速反应部队,成立之后,它马上担负起国家禽流感防治专项中的快速诊断试剂的研制和产业化任务。 科学研究:具备了与国际对话的能力 在四月份的厦大校庆,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厦大,人们评价说,厦大开始具备了与国际对话的能力——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之所以能来到厦大,是因为他们能在厦大找到与之对话的人。 可以说,这和厦大在过去五年一直追求用国际标准开展学术研究有关联。另外,厦大学者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例如,2004-2005年,厦大在国际顶尖科学刊物《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三篇论文;化学学科在2001-2005年发表于影响因子大于3.0的SCI源刊物的论文达188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6.0的达31篇。厦大细胞信号传导研究已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6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 教师队伍:“圣彩”带出一片光彩 过去五年,厦大新增了四位院士,还引进并聘任了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 林圣彩就是其中一个,他到厦大后,为生命科学学院引进了13名高端人才,并培养了一支研究梯队,由他们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细胞信号传导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据说,林圣彩挑选人的标准是能在《Science》和《Nature》发表文章的人。 通过引进一个人,带出一个团队,这就是所谓的“‘圣彩’带出一片光彩”。 办学条件:引进大师,盖起大楼 在过去五年,厦大一直在思索大师和大楼的关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纵有大楼,没有大师是不行的,但是,科技发展到今天,如果没有实验大楼,也引不来大师。在“十五”期间,厦大多了个漳州校区,它的面积比校本部还大,校园面积从2000年的2188亩,增加到5306亩,校舍面积从2000年的58万平方米,增加到五年后的131万平方米。厦门大学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 (来源:厦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