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说来,今年7月—9月,海西消费者总体信心偏向悲观,这也是今年第一季度以来,海西消费信心指数首次跌入悲观区域,其中主要是金融指数大幅下跌所致。研究者希望这个“信号”能引起有关部门的警觉和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居民消费信心。
10月28日,我校和台湾辅仁大学联合对外发布“2010年第三季度海西金融、旅游、消费信心指数”调查。这是双方向社会第三次发布海西金融、旅游、消费信心指数,第七次发布厦门金融、旅游、消费信心指数。
这一调查在海西23个城市20岁以上居民中进行,共收集到有效样本4222份。
海西居民:消费信心受物价、房价、就业三重压力牵制
消费信心总指数主要由经济发展信心、生活状况、就业信心、耐用品投资及海西建设等分指数构成。调查显示,本季度消费信心指数继续下行,指数值为98.01,较上季度跌落了1.41个点。
其中,海西消费者就业信心、购房信心、物价信心等分项指数持续下跌。研究者表示,如若不加以重视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在物价、就业、收入及房价等种种压力下,海西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会继续“徘徊”于悲观区域,扩大内需将举步维艰。
尽管总体偏向悲观,但第三季度的海西旅游指数却是“一枝独秀”,稳步上升,指数值为106.20,较上季度上升0.92点。研究者说,由此可见,随着政府加快海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步伐,配套设施相应完善,交通日趋便捷,海西消费者对于当地旅游业的信心节节攀高。
调查组还将海西23个市调查结果按其调查样本进行加权计算出福建、浙江、江西、广东4省指数值,并对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四地居民总体信心不足,均处于悲观区域,但福建消费者总体信心为海西四地最高,“领跑”海西。
厦门居民:物价信心首跌悲观区域,通胀预期开始显现
调查同时发布了今年第三季度“厦门金融、旅游、消费信心指数”。结果显示,2010年第三季度厦门金融、旅游、消费信心总指数为101.53,虽仍处于乐观区域,但较前两个季度均有所下滑。研究者分析说,消费信心及金融投资信心的疲软,是导致厦门消费者总体信心持续下行的原因。因此,如何稳定居民消费信心,提高其金融投资信心成为当前稳定厦门消费者总体信心的当务之急。
但同时,研究者也指出,要想稳定居民消费信心,必先稳定其对家庭收入的信心,增加居民收入,“藏富于民”是拉动内需的必备之举。
关于购房,大部分厦门受访者认为未来三个月内不是购房的好时机。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厦门居民房地产购买信心仍延续第二季度趋势,处于悲观区域。本季度环比第二季度下跌2.55点,但是相比第二季较第一季度的10.16点的跌幅已有较大缩小。研究者说,这表明厦门居民对楼市的信心波动开始趋于合理,楼市调控政策在稳定居民地产信心方面稍显成效,但是政府对楼市的调控力度仍需加强,稳定房价并真正保证居民的住房需求才能提升居民的楼市信心。
在物价信心方面,数据表明,第三季度物价信心指数环比下降2.30点,同比下降21.15点,首次跌入悲观区域成为这两年来的最低水平。研究者指出,居民物价指数在今年伊始节节上升,面对一路攀升的物价,厦门居民对未来物价信心持续低落,大部分被访者认为未来的物价仍将维持上升趋势,居民通胀预期开始显现。同时,研究者认为,食品价格上扬是推高CPI的重要原因。他们建议,加强对农产品价格的监管和调控是控制当前CPI的重要举措,稳定居民对通胀的预期才能最终促进居民消费信心的回升。
(记者 李静 通讯员 戴颖)
◆名词解释:
海西金融、旅游、消费信心指数:是由厦门大学数据挖掘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计划统计系、厦门大学经济与管理教学实验中心、台湾辅仁大学和北京商智通联合编制,用来综合反映并量化海西居民对对经济前景、收入预期、旅游计划、金融投资计划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等的主观感受,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先行指标,也是检测经济周期变化不可缺少的依据。指数取值在0至200分之间,其中0分表示最没信心,200分表示最有信心,得分落在0-100之间时,则是偏向悲观;以100表示中立水平;分数为100-200之间,偏向乐观。